(啟動會現場)
科技旗袍項目由我校上海國際時尚創意沐鸣2⏫、上海國際時尚科創中心、上海環東華時尚創意中心牽頭發起💆,聯合海派時尚設計及價值創造協同創新中心、材料沐鸣2、紡織沐鸣2👩🏼🦰🤽♀️、服裝沐鸣2、信息沐鸣2*️⃣、化工沐鸣2以及與東華長期合作的一批科技、服裝、紡織等領域的企業,共同配合推進國際時尚創意高地建設的系統創新工程💦。團隊師生將海派文化與變形、變色、發光材料,激光雕刻與切割等科技元素結合應用🧑🏿🎓,是紡織🤵🏼♀️、材料、服裝、設計🐕🦺、信息等多學科融合發展💇🏼🧔🏿♀️、創新的成果🙋🏼♀️,展示了來自中國的前沿科技、上海的時尚流行以及中國大學的智慧力量,並於2017年首次亮相愛丁堡藝術節,受到業界及海內外媒體廣泛關註。
劉春紅對新一年項目開展提出具體要求,一方面在設計中要保留旗袍基本元素🤐🤲🏼,突顯海派旗袍文化屬性,另一方面要著力提升作品科技含量形成專利成果,並通過增強現實等信息技術手段展示作品功能性等科技要素🧖♂️,全方位推動科技旗袍產業化進程。劉春紅特別強調要在科研項目實際開展過程中持續促進創意教育、時尚產業的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將科技旗袍打造成為海派時尚與科技跨界結合的重要品牌。
科研處處長王宏誌就完善團隊建設機製📸、提高科研產出等方面提出建議,並交流了其科研團隊在纖維材料變形變色方面的最新技術成果🦌。上海國際時尚科創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範金土認為科技是設計實現的必由方式,科技旗袍項目為年輕人才貢獻該領域可持續發展搭建了平臺。上海國際時尚創意沐鸣2常務副院長李峻代表團隊總結過去一年項目開展情況,提出跨學科組建海派旗袍工作坊建設方案⏩,切實推進時尚創意產業多元跨學科發展🥷🏻,創新時尚創意人才培養模式🙏。海派時尚協同中心主任劉曉剛教授🧏🏼♂️,金頂獎設計師、上海國際時尚創意沐鸣2兼職教授陳聞等與會專家就加強理論探索、深度挖掘海派文化元素及產業化路徑等內容提出意見建議。
為配合“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上海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和國際時尚之都,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𓀌,科技旗袍項目應運而生🤘🏽。科技旗袍項目是跨學科、跨沐鸣2、跨部門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設計應用等方面的系統思考和有益嘗試🐁,過程中強調師生合作👨🏼🦱、校企合作、中外合作,通過愛丁堡藝術節這一全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藝術節,展示和傳播海派文化及對時尚與科技的思考和理解。

育人“沒有完成時”
一位好老師會影響甚至改變學生的一生👨🏻🌾。
在近30年的“教書匠”生涯中🥫,團隊帶頭人朱美芳教授繼承錢寶鈞、方柏容☝🏼、孫桐等老一輩東華材料人創立的學科文化和學科精神🧚🏽♂️,傾心培養關愛學生,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她的言行也深深感染著身邊每一位教師💂🏼♂️,用自己的學識與師德育人育心。
秉承“以研促教,教研相長”的育人理念,團隊十余位教師長期堅持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工作,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和學科前沿信息融入理論和實踐教學,針對不同授課對象特點,更新課程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受到學生歡迎。

(團隊老師研討工作進展)
團隊邀請國內外材料學科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走進課堂,講授最新學術研究進展💂🏼♀️、行業發展情況、產業發展趨勢等。美國工程院院士程正迪教授↔️,中國科沐鸣2院士👤、清華大學張希教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Ray H.Baughman教授等悉數登上東華講臺,讓同學們不出校門,就能了解國際學術動態。團隊教師還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在與國內外學者的交流碰撞中,開拓學術視野,把握研究方向。
在材料沐鸣2高材系,該團隊可謂帶領學生開展科研實踐的“生力軍”🚪。通過科研實踐讓學生了解社會、提升能力,這是團隊培養學生的原則。孫賓老師說,盡管帶實習的老師都比較年輕,家庭負擔重👷🏻♂️,但每到暑假大家都默默克服小家困難✦,迅速切換到“科研實踐”模式💹,帶著學生一頭紮進外地的企業車間↙️。生產線上👩🏼🦲,老師們悉心指導學生尋找問題,組建團隊🍀,溝通協調😘,解決問題。酷暑難當,也擋不住老師育人“沒有完成時”的熱情𓀍。
作為一個研發高新材料團隊🏩,學生始終是老師潛心開發的首要“材料”。繼朱美芳之後,團隊“80後”博導左偉偉也加入了沐鸣2博導班主任隊伍,細致入微地關心本科生成長🙆🏽♀️。每年和新生一起過中秋🙆🏽♀️,指導學生製訂學涯規劃,通過參與班級活動🍭、郵件、微信💊🧑🏻🏭、談心等方式,做學生的知心人🧘🏿♀️、引路人。
科研“永遠在路上”
“做接地氣的科研”是團隊成員的共同目標⛲️。哪裏有問題🫸🏿,哪裏就有研究課題;哪裏有需求,哪裏就有科研方向🙂🥃。
近年來,朱美芳團隊通過纖維與納米✩、生物、仿生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在化學纖維理論和技術方面不斷取得突破💅🏿,重點研發與航天航空🧔🏻、國防軍工、生命科學👉🏿🦴、信息和環保技術、新能源等相關的多功能、高性能和納米纖維材料,並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團隊將“雜化材料”概念植入纖維世界🎅🏻👷🏼♀️,通過創新合成方法和納米復合技術⇢,對不同的有機、無機材料進行多尺度、多維度和多組分復合🤞🏻。讓不同材料在納米的微觀世界中合而為一,變身為性能可控👨🏽💻、功能更強的新材料🐽。
一件真正的好衣服是將不同纖維織到一起,這種雜化纖維在功能上效力大增🤹🏼♂️。水洗50次後,紡織品仍能保持優異的抗菌效果;可排汗🤷🏽♀️、導濕的運動休閑面料,還能升級“加載”抗菌、阻燃功能……憑借功能纖維組合“招牌”,朱美芳團隊研發的健康防護功能雜化材料項目2016年一舉摘得工博會高校展區特等獎。

(團隊科研成果亮相工博會)
團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30余項,發表SCI收錄論文150余篇,獲省部級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0余項。在朱美芳帶領下✫,團隊首創有機無機、宏微結合的獨特方法🧶,在醫用材料🤽🏻、石墨烯纖維、智能水凝膠等領域均有突破性建樹🧖♀️,開發出具有光電轉換🧏♀️、健康防護、生物醫用等特殊功能的雜化材料及功能纖維,促進了我國化纖材料的高功能化、納米化及智能化發展🦶🏿🍧。團隊還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普項目“纖維新材料與百姓生活”,製作在線科普課程“美麗的纖維世界”,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曾入選“上海高校知識服務試點團隊”🧏♀️,現已成為國內外纖維和雜化材料領域最具特色與影響力的研究隊伍之一🙅🏿🖤。
團隊“奮發才有為”
朱美芳團隊有個鮮為人知⛏👈🏿、帶文藝範兒的名字🕵🏽♀️:“蒙泰”。“蒙學善問,泰定求真”成為師生研習的共同追求。
早在1991年✥,我校材料沐鸣2陳彥模教授創立了作為團隊前身的課題組🙍🏻♀️。20世紀90年代初🧑🏼🍳,課題組將聚丙烯這種用來做蛇皮袋的材料做成細旦聚丙烯纖維,取名“蒙泰絲”,“蒙泰”由此得名⛹🏽♀️。蒙泰絲柔軟能染色,還可加入功能😢,實現了單一成果的可持續創新發展。這也成為該團隊堅持的項目研發傳統👹,從抗菌功能材料、齒科材料等均如此🐦🔥。
“團隊文化很重要,製度管理也不能少。”朱美芳覺得,文化只有融入團隊老師的內心,成為大家樂於浸潤其中的氛圍和風氣,才能不斷傳遞正能量。“自己要帶頭🚐🍀,要有高度、寬度和深度😮💨,還要有氣度🧚🏿♀️,要站得更高。”談及自我要求,朱老師給出了簡練的概括。

(團隊帶頭人朱美芳老師在與學生交流)
嚴格是大愛👨🏻🏭,在團隊老師心中一直流淌著這份愛。王瑞莉剛完成從博士生到教師的角色轉變,說起團隊文化,她深有感觸🤷🏿♀️,“在最近一次面試科創學生中🥷🏽⛹🏽♂️,我在現場嚴格發問💆🏽♂️,一下嚇跑了幾位報名者。”王瑞莉說,盡管有些“門庭冷落”🤵🏽♀️,但指導學生的標準和要求還是不能變🫲🏻。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楊升元是團隊最年輕的副教授🙍🏼♂️。面對這位“85後”的青年才俊🫴,朱美芳絲毫沒有降低要求。楊升元說👩⚕️,開始不適應朱老師的嚴格,甚至有些想不通。沒多久,在團隊“嚴格磁場”中,楊升元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進展,他理解並認同了這份“嚴格”🌋。在朱美芳的影響下,嚴格成了大家戒不掉的習慣。
“打破常規🧵,敢為人先”,在朱美芳團隊絕不只是一句口號。2016年底,伊朗籍教師木蘭正式加入該團隊🥐,這是學校引進的第一位外籍全職教師。克服阻力、跟進式地解決困難,這一切的努力𓀄,都在為國際化學術團隊建設打下前瞻性基礎。盡管還不能用中文熟練交流,木蘭老師已被團隊友善相助🚴🏼♀️、敬業勤業的氛圍深深打動……除了上好《材料學概述》這門基礎課外,木蘭已經有了“盡快投入科研”的小目標。
這是一個奮發向上的團隊🚂,一個開拓創新、團結有為的團隊。每個人都時刻銘記教師的初心和材料人的使命,他們奮鬥著就是一團火🌎,深情溫暖腳下每一寸土地;他們奉獻著有如一支歌,鏗鏘奏響心底育人的旋律👨🏿🔧。